近5年来,中国吸引了国外88个重大科技研发项目,涉及资金55亿美元,吸引外国重大项目研发投资额(FDI)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位。当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公布这份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时,引发了广泛关注。事实上,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70余家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其研发经费2014年支出合计超过1000亿元,近10年里增加了10倍。
“外国研发机构看好中国市场,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产权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教授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及依法治国的推进,对中外知识产权权利人平等地依法保护,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的信任,吸引外国重大项目研发投资额跃居世界首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知识产权保护赢得信任 “保护知识产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能够一视同仁地保护中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对进入中国的外资机构是一个福音。”美国商用机器公司(IBM)、韩国三星电子集团公司等外资驻中国研发机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中国近年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外资机构在中国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首当其冲。”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步伐正在加速,为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和科技研发环境奠定了基础。继近年来商标法、著作权法修改后,作为知识产权重要基本法律的中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也已进入议事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出要把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完善专利审查制度、完善专利代理法律制度等内容,不但是此次专利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需要,”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专利法第四次修改草案中,围绕加强专利保护、加大执法力度,为解决专利维权“举证难”问题,完善相关证据规则,加大对假冒专利的处罚力度,完善行政执法手段,并就群体侵权、重复侵权行为的行政处罚以及制止网络侵权作出了规定。 “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使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瑞向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逐步从与世界接轨到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立法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14年又设立了3所知识产权法院,构筑了知识产权依法保护的法律基石。国外研发机构纷纷落户中国及其来华提交专利申请的事实,表明了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成果。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中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80.1万件,国外来华发明专利申请12.7万件,占总量的13.7%;同年,中国共授权发明专利23.3万件,其中国外来华发明专利7.0万件,占总量的30%,与上年情况基本持平。
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发展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近年来,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两条途径、相融互补、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正在实践中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3年,在东营市某公司与日本日本大冢株式会社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中,东营市知识产权局依法进行了行政调处,取得了双方都满意的调解效果,维护了中外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当事双方的好评。
2014年,在浙江某通信有限公司起诉深圳某韩资企业侵犯发明专利权案中,经过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细致、充分的调查了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二审改判深圳某韩资企业不构成专利侵权,受到中外企业肯定。
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在取得越来越丰硕的成果。联合国贸发组织近日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称,2014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1.26万亿美元、比2013年下跌8%的情况下,中国2014年吸收外资规模达1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外资流入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再次证明了中国仍是全球范围内对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外商对华投资增长动力未减。
“外资企业及研发机构的涌入,对于提升中国创新发展的能力有实际的帮助。”李顺德表示,知识产权环境的改善,国外研发机构的落户,都可以与国内研发机构一道,支撑中国经济创新发展,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中增添新的动力,为世界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