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国内廉价的产品,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跨境电商创造了新业态。虽然跨境电商体量日益庞大,但目前仍处于初创阶段,知识产权保护、物流、融资、交易信用等诸多问题值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都是跨境电商的隐忧,如果不加以解决,那么跛足前行的跨境电商成长之路注定磨难多多。
侵权隐忧:渐渐浮出水面
过去一年是跨境电商发展历程中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各项扶持政策相继出台,鼓励跨境电商这一新业态。有数据统计,今年初,我国跨境电商的平台已超过5000家,企业超20万家。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传统外贸产业链上的主体投身跨境电商,这支队伍将更庞大。
跨境电商不断发展壮大,尤其在我国,更令人瞩目,但这种迅速崛起的商业模式本身存在的漏洞也在不断被放大,比如吸引不少业内人士目光的专利问题。“业内关于蓝牙标志的通知我也看到了。不过在义乌,问题可能会更复杂些。大多卖家是在市场采购品种繁多的小商品,再通过网络销往全球,专利问题之前很少考虑,即便考虑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索性就不管。”
“树大招风”,国外的权利人开始关注我国跨境电商市场,一旦被盯上,那就不是避而不谈或者铤而走险就能解决的事。比如在去年底在业界闹得“人心惶惶”的“钓鱼式打假事件”,义乌、杭州、广州、深圳、上海、江苏、河南等地的卖家均有中招。事件起因就是美国的商标专利持有人通过律师事务所,借助PayPal支付工具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撒网捕鱼”,最后凡是跟售假有关的跨境电商卖家均被冻结了PayPal账户中的资金,有一些因出借PayPal账户的卖家也无辜受到牵连。
另有业内人士建议,如果要在欧美等国落地,以美国为例,知识产权法非常复杂,为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利益,卖家最好聘请熟悉当地法律的专业人士作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