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珠三角成为科技创新先行区?
发布时间:2014.03.14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咨询网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提出,广东要把教育、科教纳入优先改革发展领域,有必要将珠三角列入教育、科教重大创新先行区。他还提出,在区域布局中综合考虑,尽可能不受城市行政区划约束,使整个改革和创新链条都能在珠三角区域内布局。
2009年广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提出了再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发展目标,说到底,广东三十多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建基于出口加工的外向型经济,而这种经济形态,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就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的关联度并不高,毕竟,订单是欧美那边发出来的,珠三角地区只负责招聘工人按要求进行生产,然后出口;产品的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均与我方无关,遑论知识产权和研发环节了。
在广东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然就要考虑内需市场,而内需则要求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也要求一个区域具备重大原始创新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技术创新和研发自然就成为政府和企业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了。可是近年来,尽管我们天天在喊要实现创新,可是由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环境欠佳,成效并不显著。如果在经济发展相对快速的时期广东还是无法让重大科技布局得以实现的话,按照许宁生校长的说法,等到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重大科学原始创新就更找不到推动力了。 既然珠三角要建设教育、科技重大创新先行区,我认为还是要突出广东特色。与长三角地区乃至其他省市相比,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特点在于民营企业聚集、民间资金充裕,而且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良好,如果能够把上述特点所具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广东作为教育、科技的重大创新先行区才有机会在对手林立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按此思路,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要进行的重大原始创新可能从一开始就要企业和市场导向了,这显然有别于过去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热衷的那种象牙塔式的学问。 两个月前,本人参加一个区域经济的学术研讨会,会上与一位来自日本的学者交流,他告诉我一个很有意思的企业研发的案例,说的是一家日本的民营汽车公司在十年前就开始研发用化学纤维来替代钢铁作为汽车用的材料,按照这位学者的说法,这家日本企业研发的化学纤维的重量是钢铁的十分之一,而其硬度却是钢铁的四倍,研发成功的话,在汽车用电池的蓄电能力在短期内难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将大大推动了混合动力甚至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据了解,这家日本汽车企业得到了日本政府的专项财政支持,让其研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尽管该企业已经亏了十年的钱,但是从今年开始,其已经开始扭亏为盈了,订单快速增加。
我认为这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推动重大技术创新的典型例子,尽管这种创新不一定能够称之为重大原始创新,但是有了企业和市场应用领域的创新,再倒逼原始创新,这可能是广东珠三角地区别具一格的创新战略。毕竟,原始创新需要应用创新作为推动力和诱因,更重要的是原始创新需要来源于应用创新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持。从政府的角度看,当看到应用和市场创新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活力和财税收入,就更有信心在财政预算上拨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重大原始创新,从而实现政府和企业在重大创新先行区建设上的良性互动。此外,珠三角在建设科技重大创新先行区过程中离不开教育,许宁生校长所强调的高校在其中的作用当然重要,可是我认为中小学教育同样重要。为什么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创新精神和能力显得不足?这或多或少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并非创新导向很有关系。目前国家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中学的培养方案,已经不再倾向与文理分科,这是一件大好事,改革的方向在于让人文社科的人才能够具备一定的理工科的思维,也让理工科的人才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的素养,而这些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广博视野的人士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熏陶下就更有机会成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广东由于毗邻港澳,在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问题上更具优势。因此,珠三角地区在成为教育创新的先行区上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